深入探讨了伪名词融合现象及其在不同语言中的表现形式,分析了受词异相标记的类型和功能,揭示了语言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。
介绍了动词与宾语关系的研究背景,区分了完全名词融合与伪名词融合(PNI)的概念,并指出PNI涉及范畴转变,与完全名词融合和受词异相标记(DOM)不同。书中探讨了PNI的属性及其在不同语言中的表现形式,强调了范畴转变在解释PNI现象中的核心作用。
第一章介绍了伪名词融合(PNI)的概念,探讨了宾语或主语与动词之间的非完全独立关系,以及伪融合论元涉及范畴转变的假设。第二章通过跨语言语料归纳出PNI现象的诊断方法,并得出DOM与PNI在形式判断上的重叠与侧重。第三章提出伪名词融合属于范畴转变现象,伪融合论元具有混合性质,与动词性特征相关。第四章关注伪融合论元的格形态缺失,提出一个综合模型解释PNI与DOM在格脱落属性上的相同之处。第五章讨论了伪融合论元的动词性特征,通过印地语和西班牙语的例子,得出其在事件域内的辖域惰性。第六章分析了伪融合论元的控制与约束的缺失,指出这是其非名词性表现。第七章研究了伪融合论元的移位模式,发现其与动词短语的移位模式相似。第八章研究了与PNI相近的DOM效应,认为PNI相关效应由限定范畴的混合性造成。第九章梳理了对PNI的三种主流分析路径,提出了特征驱动分析。第十章对全书内容进行了全面总结,并对一些争议细节作出补充回应。
Sapir首次在美洲印第安语言中发现名词融合现象,Baker提出融合现象的句法机制和“复综参数”假设。Massam提出“伪名词融合”概念,Driemel对伪名词融合及DOM现象进行跨语言比较研究,创新性地提出PNI诊断标准和解释方案。该书为汉语中“离合词”、完整体“动宾+了”等经典问题提供新的研究视角,对汉语PNI现象的探索具有启发价值。
* 以上内容由AI自动生成,内容仅供参考。对于因使用本网站以上内容产生的相关后果,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商业和法律责任。